《末日玫瑰雨》與《不見天日的向日葵》:讀者感想
這二部小說作品,正好是我同時親歷網際網路(彼時絕大多數是BBS個版,約莫為部落格的前世)為人們帶來交流的初始時機,與洪凌(以下簡稱老大)透過網路得以密切互動,脫離《肢解異獸》被動閱讀書本的傳統讀者狀態。《末日玫瑰雨》成書之後我們一群網友讀者與老大持續交換心得、寫同人誌、拿自己經歷的其他次文化(最明顯的是日本視覺系搖滾)交互對照引介,直接見證並一定程度參與《不見天日的向日葵》的連載成書。因此對這二部有格外親暱之感。現在回想起來,這股故事的親暱感竟也溢出文本之外,而與網際網路交流體驗同時共振。
21年前自己寫的《不見天日的向日葵》感想中,我就寫到:「從主角小虰的視角看出去的世界就像一個大網路,每個人就像一個homepage,小虰就在其中輕巧地選點link來去,每一章節都是她和別人相連結的記錄。」當時仍以知識作為主題(即使個人網頁仍以知識分享為重)的WWW時代,老大率先建構出這樣以人作為網路中心單位的超連結故事架構。可說先一步展現了「社群網絡」的概念。對比於《不見天日的向日葵》以主角第一人稱遊歷各宗被殺者與相關,《末日玫瑰雨》則先以整整一章九節帶出多重角色的群象:樂團、樂師、鬥士、戲子、女王、主宰、電腦精靈…由角色帶那慘烈可怖的世界觀。然後讓各角色彼此「互相連結」…無論以交歡、殺戮、相知或陷害…而故事也由此推進。二部作品剛好是「多匯一」與「一對多」的對比架構,值得觀賞時留意。
這些彼此相知相殘的角色,幾乎無一不是擁有自己獨自最奇瑰深沈的經歷、記憶、心思與情愫。每個人都有彷彿千百年的痛苦悲傷與快感,痛徹心腑(滿多時候還真的是物理性地「挖心掏肺」…多虧這些角色的不死或超人體質),細膩地描述角色心境情境設定如意識流般流淌,是老大文筆最動人之處。
在辨識角色以至世界觀上面可能很多人會先被各種名稱的背後典故給嚇到?每個人物、器物、地點名稱都無不帶有文學、小說、學術、電影、動漫、音樂…在四面八方(次)文化符碼間穿梭。我的看(閱讀)法是,這些名稱作為故事內人事物的一個成份、一種表徵,仍就是作為映射、共振而不代表其本身,知道了典故有額外趣味,但更重要的是角色本身。這也呼應了一種網際網路時代的身份觀:每個人帳號的id、暱稱、自介…無一不是擁有各自的典故由來。但認識一個帳號,還是在認這個帳號後面的人,而不用懂得每個符碼背後的典故。相反地,讀者在認知角色時將自身熟悉的文本與體驗套印進去,帶出新的閱讀脈落與文本連結的可能性,其實是作者最期待的。
「性別」,是老大的研究專門領域,也是小說中永永遠遠說不盡的題目。一路看過來的讀者一定能感覺,「性/別」在故事中的份量絕對不只是「科幻要素之一」,而是不斷探究「性/別/種/族的科幻化」能達到如何的幻設極限。早在omegaverse( https://www.pixivision.net/zh-tw/a/5148 )風行至少20年以前,老大就在「記憶是一座晶片墓碑」裡將 alpha, beta, omega的交歡相殘故事寫過一輪了。
到了這二部,角色的性/別/種/族應該已經把每個希臘字母都填滿了。自然,其交歡與快感的方式也遠遠超越了人類的交合樣態。至此,性別如同名稱典故一般成為身份的成份之一,所謂的「他/她/牠/祂」不過是吾等尋常人類藉以體會其性質的替代方案而已,最令人驚豔的,還是那想像力無窮的多樣可能性,也帶回我們對現實性別的反思(一如傳統定義科幻作品對科技的反思)。(老大學理性的論述,請務必閱讀「人外/『外人』(じんがい/がいじん)」相關論文)
如果說這二部調性互異的小說該先閱讀哪部,以我個人閱讀順序自然是順著創作順序先讀了《末日玫瑰雨》。但是新的讀者從比較歡快而視點從單人出發的《不見天日的向日葵》起讀或許更能順暢進入其世界觀。而且就事件發生順序,後寫的《不見天日的向日葵》的確是前傳。而且這次二本書都補充了原書未收錄的外傳,從《不見天日的向日葵》看起,到《末日玫瑰雨》結尾會更有一種首尾相連的感受吧。
《末日玫瑰雨》、《不見天日的向日葵》以至老大各小說,特別打動我的,其實是在那科幻等各種文藝脈落交雜、超越現實的想像力之下,去呈現人性(以神、獸、超人、非人………為身體身份)複雜的可能性。乍見的醜陋與悖德,背後也顯現出各種致命的美感,交織成斑斕卻又危險駭人(humanhack?)的幻設世界。這是否有呼應老大故事中體制與對抗的共謀性:人外/「外人」想像極限的不斷突破,其實擴充了「人」去理解「人」的更多可能性?
《末日玫瑰雨》電子書販售平台:
https://www.kobo.com/tw/zh/ebook/NqJtTTFuWjGE65MhvZgiVg
《不見天日的向日葵》電子書販售平台: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