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上午笔译课。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几个句子已经提前发下去了。毕竟是笔译的练习,所以需要点时间琢磨一下,现做肯定达不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只是老师并没有要求做,所以做了的人也就一半吧。
上课时,讲第一个句子。老师点了三个人发到屏幕上,并且让提前译好了的人发上来。并没有立刻讲,而是等大家现场译好了,点了的人也发上来了才开始讲。干等的几分钟。
下一个句子,还是点了人发,并让准备了的人也发。发现主动发句子的就那几个,因为准备了的人都准备了,没准备的都没准备。
接下来。老师觉得不能总讲那几个人的,要所有人都照顾到。干脆不让人发上来了,直接点名让人就算没准备也现场译。发过的人再发的也不看了。还说要按照点名表轮着点以作为平时成绩(每个老师都很看重平时成绩)。
 
这当然不是个例。只是今天上午的景象让我再次想到了下一段内容。我提前准备了且每句都发到屏幕上了,但当然,不是因为没都看我的才这么写的。我知道老师不可能总盯着一个人叫。
 
我认为反了。应该是。
高中。应该是揪住每一个学生,哪个不听讲都不行。尖子你随便飞,但底必须要兜住。
大学。应该是老师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出东西。就不能迁就学生,就需要学生课下的功夫。只要你做了功夫,就能够,就可以,跟我一起深入再深入。什么准备都没有的,说明不想上,听不懂活该,爱怎么地怎么地。
实际上。为什么。
高中。听不懂的不爱理,成绩好的可劲照顾,连着叫起来回答问题。因为【我校X人考上清北】才是宣传重点,【一本率X%二本率X%】只是锦上添花。
大学。课堂上要照顾到每一个人。没预习不要紧,上课慢慢来,我带你们学,预习了的自己看看就行。因为出勤率重要,老师教的学生里不能有挂科重要。你毕业了再牛逼关我学校什么事。大学之间比较好坏的重点又不在学生,在老师。
可悲可叹。

いいなと思ったら応援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