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中国 玉石记 古玉之谜
『玉玦,玉龙,玉琮,玉璧,玉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玉,都留下了它神秘 瑰丽的身姿
玉不只是现实之物,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那么究竟什么是玉,它来自哪里,中华先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雕琢玉,使用玉,并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呢?』
在黑龙省东北边陲双鸭山市饶河县境内,有一座状似鲸鱼 高不过百米的孤立小山 ,当地人称小南山。
水清流缓的乌苏里江,在其东侧穿流而过,日夜不息。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小南山吸引着一批批考古人,在此潜心探索,这座山上究竟埋藏着什么?
最新几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又带来怎样令人瞩目的惊喜呢?
『2015年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想要确定一万年左右的小南山的文化遗存。』
考古人揭开小南山上覆盖的厚厚树叶,在土石层中 向下发掘仅约10厘米,
竟然就有了令他们大感意外的发现。
『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样一个匕形的,这样一个坠饰,白白的在这个石头上面,我们非常惊讶,
甚至都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一个普通的石头,骨头或者是玉器。
通过后来把它清理完之后,我们发现,它确实是一件玉器。』
这件匕形坠饰是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的第一件玉器。
让考古人没想到的是,随着发掘面积的扩大,更多的玉器类型显现出来。
『主要的器型是有玉环,玉玦,玉管,玉珠,还有一些玉璧。
通过这些玉器共存的这样的一个石器,陶器,包括它的骨骼,
上面的这些碳一14的测年,我们确定这批玉器的年代是距今9000年年左右,成为我们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批玉器组合之一。
我们非常震惊。』
2015年至2019年,考古人共在小南山遗址发掘1600平方米,多为石头堆砌而成的墓葬。
除了玉器外,还出土了狩猎用的石质箭镞,矛头,以及罐状陶器。
八九千年前,生活在平静的乌苏里江畔,小南山先民想必过着丰足惬意的生活。
水草丰茂,物产丰饶的三江平原,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也孕育了对美的追求。
『只有这样的比较充足的富足的这样的一个物质生活,才能支撑他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来制作玉器。』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玉质温润细腻,造型浑圆饱满,存在打磨,钻孔和切割的痕迹。
小南山先民是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制作出这些玉器的呢?
一件玉环 透露出其中玄机。
『小南山有一些玉器虽然它不大,它有的部位还保留着这种弯牙状的,弯月状的,
它实际上就是早期她开料的时候 ,那个砂绳切割留下来的痕迹。』
柔软的绳子,竟然能过切开坚硬的玉料,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
『最早的制玉技术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砂绳切割技术,就是说绳子和解玉砂 相互配合。
我们能用这种以柔克刚的这样的思想去把这种坚硬的玉石把它分解开。』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众多玉器中哦,质量上乘的玉料,多被用来制成了玉玦,
玉玦的缺口正是古代先民砂绳切割工艺的见证
『在小南山发现的200多件的玉器里面,如果说想找一个最重要的类型,
那么我觉得应该是玉玦,就是一个环,上面一个小小的缺口,为什么上面会有这样的一个缺口,
目前来说我觉得还是一个谜。』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寻,不难发现 玦 的踪影。
在晋代人杜预注释的(左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玦 如环而缺 不连 ,
由此可见,玉玦是一种呈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玦 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玉器,从何时开始进入现代考古人的视野。
它最初的用途可能是什么呢?
内蒙古草原上,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大型遗址,为我们揭开了 玉玦 的身世之谜。
『兴隆洼遗址出土了很多的遗物,比如说有陶器,有石器,有骨器,其中有一种器物最重要 它就是玉器。』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处在一片东高西低的丘陵岗地上,高出周围地面约20米,
不远处一条河流蜿蜒环绕。
1983年春开始考古人在此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发掘,在三万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址18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
一对玉玦的出土,更是让考古人颇感惊喜。
『我们在176号房址里边,发现了一座居室墓葬,
117号墓,在清理这座墓葬的时候,在墓主人的双耳的部位,我们各发现了一件玉玦,一对儿。
这是在兴隆洼遗址里面,第一次明确出自墓主人耳部的玉玦,也称为玉耳环。』
居室墓葬,是兴隆洼遗址的突出特征,通过墓葬上面发现的踩踏硬面,考古专家推断兴隆洼先民故去后,就被埋葬在了房屋内,
房屋继续使用,并兼具祭祀功能。
想兴隆洼遗址的玉器,就普遍出土于房址内的居室墓葬中。
随着兴隆洼遗址发掘的深入,更多的玉玦,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尤其是从135号墓出土的一对玉玦,直径约6厘米,玉质润洁,制作精美,是迄今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玉玦中,
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 玉玦王。
『兴隆洼玉器,有一种特别大的特点,就是它玉料特别好,它大部分的玉料都是很优质的。
然后出土了之后,基本上没有发生一点次生变化。
保持着玉的原来的那个很好的那种光泽呀。』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多位于墓主人的耳部,
最开始考古人称之为 玉耳环 。
据调查 直道今天,中国一些地区 还有着佩戴 玦 形的耳饰的习惯。
在七八千年前,用如此珍稀的玉料制作而成的玉玦,用途难道仅仅是耳环这么简单吗?
另外一处遗址的发现 为玉玦的身份 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距离兴隆洼遗址不远,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兴隆沟遗址 也出土了一对玉玦,
其中一件却不在墓主人耳部,而是埋在了墓葬填土内,
这令考古人感到困惑不已。
『以往的发掘中呢,都是出在墓主人的耳部,或者墓主人的耳部周围,
从来没有在填土里边 发现这个玉玦。』
考古专家判断,在填土里发现玉玦 可能是墓葬后来曾被扰动,使得玉玦移动了位置。
但更让他们困惑的是,通常成对出现的玉玦,另外一件却迟迟不见踪影。
『那我们就想,就说有没有可能还有另外一件玉玦,如果有,它放在那里了。
当时我们就清理 ,清理到最后,也没有找到。』
难道这座墓葬中,只有一件玉玦,正当考古人不甘心地准备接受这个 特例 时,
令人大感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在提取骨架的时候,把人的头骨拿起来的时候,一个意外出现了。
另外的一件玉玦竟然嵌在墓主人的右眼眶内。』
这样的事实,令考古人大感震惊,也引发了大家的猜测,
这件玉玦有没有可能是恰好 掉 进墓主人眼眶里的呢?
『我们发现墓主人是二次葬,头骨是立置的,
我们认为 他还应该是在下葬之前,就把玉玦嵌到墓主人的眼眶里边了。』
考古人在发掘现场得出结论,这对玉玦 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 耳环 ,
可能右眼有疾,死后一件玉玦嵌入右眼眶内,
另外一件玉玦 在下葬过程中埋入填土内。
考古证据表明,将玉玦等特殊的玉器放在眼眶处,并非个案。
比兴隆洼遗址晚年两千多年,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一件泥塑女神头像的眼眶内 也被嵌入了圆形的绿色玉晶。
『在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地区,一些史前的考古材料中,也发现有将那种小的玉璧,
放在墓主人双目上的这种现象,那么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
而且呢,以兴隆洼文化最早影响到了红山文化,起到 以玉示目 的这种作用。』
『玉文化从一开始,它就是跟人的一个信仰有关系,应该是觉得佩戴上这个玉以后
能够带给他力量。』
『以兴隆洼遗址命名的兴隆洼文化,西起潮白河流域,东至下辽河一带,南抵渤海之滨,北界可大兴安岭南缘,
这一广大的西辽河流域,正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也属于兴隆洼文化,令人称奇的是,
在遗址的中心广场上,发掘出了一条 用石块堆成的 巨龙。
在 巨龙 的周围 同样出现了玉器的身影。』
查海遗址的 石堆塑龙 ,长20米,可分辨出 头 身 尾 和 足。
在巨龙周围的多座房址,墓葬和祭祀坑中 出土了玉凿,玉匕形器和玉玦。
考古专家认为这里应该是重要的祭祀场所,而玦等玉器,想必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 洪格力图遗址 一座石棺墓内 也出土了 7件兴隆洼文化玉玦,造型一致,
却从大到小排成一组,推断应为礼器。
『那么显然它不是 佩戴在耳部的装饰品,那么它应该就具有这种礼器的功能。
这也说明,在兴隆洼文化时期 玉玦的使用功能 呈现出这种多样化,这种象征性的功能,
就是说,这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人文观念的注入,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玉在东北史前文化 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为什么这样,我觉得这个东西 和渔猎人有很大关系,渔猎人他有几个特点,
他是完全依靠 自然给他提供资源生存,所以他对大自然的那种 敬畏和尊重的程度 要高于农人,
所以他要和大自然这个 天地神灵沟通。』
对美玉十分尊崇的兴隆洼先民,也追求更为精湛的制玉工艺。
兴隆洼文化玉玦 多为完美的正圆,成对的玉玦 无论是直径还是重量 几乎分毫不差,
如此精确 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查海遗址发掘的一件石器 成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这件有石头制作的工具 一端呈圆形凸起状 明显是长期旋转摩擦形成
考古专家称之为‘石质轴承‘
说明七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制作 可能已经存在 机械原理制玉工艺
这是一种古老的管钻技术 被称作’史前木石轮轴机械‘
基本原理是’石质轴承‘在最下端之立 作为旋转轴心 上面放置一个木块 托住玉料
玉料上放一根钻孔竹管 中间用木制轮盘 对玉料加以固定
玉料随轮盘在’石质轴承‘和钻孔竹管间快速旋转 配合石英砂 灌入竹管和玉料的摩擦处
最终实现钻孔 不同直径的正圆 就此出现
与兴隆洼遗址和小南山遗址 玉器相似的玦饰组合 也出现在俄罗斯滨海 日本列岛等东北亚地区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以‘玦’为线索 我们可以想象 早在新石器时代 环大平洋西岸地区 就已经存在着 广泛的玉文化交流
『日本的桑野遗址是晚于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但是它出土了和兴隆洼文化基本一致的器型。
还有玉器的组合 可以说是兴隆洼文化玉器 影响日本的一个很直接的证据 』
『那么这个认同不是一个很小的人群 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人群 这样的一个认同 那么这样一个大的范围 可能在更后来的时间 通过兴隆洼文化 对于中国北方文化 中国南方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整个中华文化的 这种底蕴的影响 那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
『无论是作为祭祀用品 还是装饰用品 我们可以看到 玉 在中华先民 早期人文观念的形成过程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 。
那么 生活在西边辽河流域的先民 所选用的玉料又有什么讲究呢。』
『这种稀有 美丽的‘石头’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细心观察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 其中一件上面 有几处呈红褐色
这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好奇
此前有观点认为 是沁色导致 直到新的证据出现
『 这个‘玉耳环‘呢 我们发现它呈黄绿色 其中有一件玉耳环上面 有红褐色的石皮
我们就在想 八千年前的兴隆洼远古先民 在哪里获得了这种玉料
那么目前我们在岫岩 找到了这种玉料
这种玉料 跟兴隆洼文化的远古先民 和红山远古先民 选用的玉料 完全一致』
古代典籍 《尔雅》有云 ‘山有穴为岫’
岫岩玉 指的就是 出自深山岩穴的美玉 ,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因产于辽宁省鞍山市 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
在岫岩县的老玉矿洞中,清晰可见玉脉的分布
岫岩玉山生水藏 细腻温润 色彩丰富
根据不同的地质状况,岫岩玉可分为 原生矿和砂矿两类
原生矿即开采的山料 砂矿指细玉沟旁或河谷底部 泥沙砾石层中的软玉
在河床中长期滚磨而成
『山洪暴发的时候,冲在河床上 没进河里就叫山流水
冲到河里的 就叫河磨玉 。
河磨玉现在目前是最珍贵的』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的脑特盖遗址 坐落于西辽河的支流
西拉木伦河上游北侧的一处高坡上
是一处最早的可追溯到 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大型遗址
在这里 同样出现了 岫岩玉料制作的玉器
『这个脑特盖遗址 从东南侧吹来的风 很硬
我们在这个断面上 甚至在地面上 可以捡到一些陶片和石器
我觉得通过这些捡的遗物 可以看到遗址的性质』
『2018年五月 我们在调查的时候 就捡到了一件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玦
虽然是个残件,但是也证明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 遗址已经开始制玉了
那么 它的这个玉料 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 岫岩的河磨玉 是十分相似的』
十分相似 只是用肉眼观察做出的判断
通过科技设备检测 从材料 风化和沁色 等方面进行分析
进一步确定了 脑特盖遗址的玉器残片 玉料采自岫岩
『那从考古学来讲,最老的这些古玉 主要用的都是岫岩玉料
其他的到现在也没发现 第二个大矿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北京
这个地区 早期的用玉一直延续下来 。这个岫岩玉起了很大的作用』
『岫岩玉在我们的玉文化起源阶段 确实扮演了一个 特别重要的角色
在岫岩附近 其实没有发现什么兴隆洼的遗址
然后是怎么样流传的 怎么样去开采的 这个还是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即便在今天 人们往来赤峰与岫岩两地 也有数小时车程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 源出岫岩的玉料 是如何历经长途辗转 运送到赤峰多个文化区的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 这些玉料是怎么样从岫岩到了这个遗址
那么千山万水 这个遗址的发现 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
它位于西拉木伦河的北岸
我想当时人可能是借着水路就可以到辽东 就可以取玉』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形容 ‘玉 是之美者 ’
考古证据表明 远在上万年前 中华先民就已经发现了 玉这种美丽的石头 』
『在那个石头 虽然玉还没有 被赋予特殊的形状 也没有产生精良的工艺
但是 既有刚硬之力 又具有细腻之美的玉 已经走进了远古先民的生活』
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镇 就有着这样一处 发现了玉质工具的洞穴
当地人称作‘仙人洞’
『这个洞最珍贵的地方是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在这里居住的』
小孤山仙人洞遗址 出土了有双面倒刺的鱼叉 三根打磨光洁的骨针
更让考古人惊喜的是 这里出现了玉质工具的身影
其中一件为 两侧锋利的刮削器 可用于剥离兽皮
另一件为坎凿器
『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就已经有玉做工具的 这样的现象
虽然可能那个时候就把玉当作 一个比较好的石料
比较坚硬的石料去用做一些精细的小工具 』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前 狩猎和采集 是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无论旧石器时代 还是新石器时代 之所以用‘石器’来命名
在于‘石器’是当时 人类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
『这个渔猎人他做石器 和农业不一样
主要是细石器 质地很硬 另外它得有纹理
在没有金属的条件下 用它割肉皮 打猎 剌肉
这个东西它效率比较高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他可能意识到 这里边发现这个玉的料 和别的石料不一样』
小孤山仙人洞 只是众多古人类遗址中的一个
但这样的考古证据表明 至少在上万年前 玉和石头一样
最初是以制作工具的需要 进入人类视野的
『它的韧性 它的硬度都比较好
像做成玉锛 刻刀 它可能锋利一些 结实一些
不但把它做出形 还可以雕花 经过抛光就非常地漂亮』
用玉这种珍稀的材料 制作出来的工具
既有石头一样的硬度 又更具细腻与光泽
想必得到了 有着爱美之心的先民青睐
『我觉得这个石变玉 主要是人的一种本性 爱美的一种本性决定的
他天天弄石头 做石器 凿东西 弄东西
全得用石器 对不对 使多了以后发现好看的了
又细 又漂亮 又好看 当然了 他就喜欢嘛』
『不断地做的时候 他会发现这个石料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有好看的 有不好看的
玉器就属于石之美者 好看的石头 逐渐地把它和普通的石器 给它分开了』
伴随着玉工具的制作与使用 有别于普通石材的玉料
也开始受到特殊对待
被制作成更多具有 装饰功能的造型 逐渐脱离工具属性
完成向‘玉器’的华丽转变
在岫岩县哈达碑镇 玉石村的半山腰上 矗立着一块状似独立小山的巨石
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石山 而是一块质量超过6万吨的岫岩玉料
它体形巨大 世间少有 被当地人冠以‘玉石皇’的称号
正如这‘玉石皇’一样 美玉历经漫长的岁月 沉寂于山川之间
直到中华先民 发现它 欣赏它 琢磨它 使用它
并赋予它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玉 本藏于天地之间 最终被先民以慧眼和爱美之心
从石头中发现和分离出来
此后 制作成工具 雕琢成饰物 再赋予特殊的情感
玉 不再是冰冷的器物 成为东方所独有的文化表征
从今万年前开始 作为山岳精英的玉
就带着远古的温度 承载着先民的记忆
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帷幕
更成为中国 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