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发展迅猛,汽车,光伏,蓄电池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新三样。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更是举世瞩目。去年我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年产千万辆。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向产品高端化,品牌自主化的代表性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成为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我国产业政策上的一次重大成功。我国在日本,德国等传统国外汽车巨头纷纷陷入”创新者窘境”的情况下,富有远见的看到了未来汽车工业电动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大方向,果断的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全要素产业链,培养自主品牌创新,提高市场渗透率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在规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中,一批批新能源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了起来,迅速在新能源汽车革命浪潮中抢占到了制高点。但是,在巨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最典型的就是”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一词本身出自于美欧等国家,其用意是在看到本国传统汽车产业丧失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为推动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而打造出的一种叙事。针对这种损害国际贸易秩序的行为,我国当然要坚决反对。但同时也要理智的看到,“产能过剩”也并不完全是一种政治叙事,也确实是产业目前出现的问题。最近,我国新能源产业出现供给过多,需求不足的现象。汽车厂商普遍面临价格战激化,运转率下降,毛利率下降的压力,主要厂商平均设备运转为50%左右,低于盈亏平衡点的80%,只有两家左右实现盈利。可以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高度“内卷化”。

    市场的内卷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市场会重新配置资源,缺乏竞争力的厂商会被逐渐淘汰,最终形成几家有强大竞争力的厂商。但任由市场顺其自然的调控方法有很多重大弊端。其一,大量闲置库存会导致资源浪费; 其二,厂商大量倒闭会带来短时间大量的失业; 其三,市场毛利率的下降会导致企业在新技术研发投入下滑,影响产业创新动能; 其四,内卷严重的中国市场与北美,欧洲等主要市场的巨大反差可能造成国外汽车巨头放弃对中国市场和新能源技术路线的跟进,导致中外产业链脱钩的加速; 其五,短时间内汽车出口的激增会导致中外在贸易问题上的摩擦。个人认为,我国应考虑用一种非市场手段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控和整顿。

    那么,如何对内卷化的市场进行非市场性调控?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搞清楚产能过剩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一个司令部,导致市场出现”合成謬誤”造成的。我国在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掌握着较大的权限,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产业升级,增加就业等各方面考虑,往往会为本地企业量身定制一套支持政策,比如税制,土地,投资,补贴,购买支持等等,有时还包括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这样的方式可以迅速孵化出扎根本地的产业链,为地区经济带来增长动力,所以微观上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在宏观层面上,这种地方主导的方式会导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引发供需失衡,市场内卷化。所以,由国家层面牵头,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回避这种“合成謬誤”是关键。这个问题上我国可以参照一下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做法。

    当时日本汽车与今天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国内厂商数量过多,内卷严重。在日本面临汽车市场自由化的大环境下,日本选择由当时的通商产业省牵头,对日本汽车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和合并,一些中小厂商被吸纳到了较大的厂商中。今天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的格局就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在经过一系列的重组和合并后,日本汽车产业整体上焕然一新,产品线和产业链得到了精简和优化,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供应链议价能力,研发能力,销售能力,金融公信力得到有效提升,为日本汽车品牌走向世界与欧美汽车竞争中胜出打下了基础。日本虽然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通过非市场手段调整了整个产业的结构并且还取得了较好效果。

    我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用类似手段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我国可以先强化国家机关(比如工信部等)统筹产业宏观调控的功能和权限,使得中央层面拥有同日本通商产业省类似的能力。其次,由国家机关牵头对各新能源汽车厂商进行尽职调查(DD),了解各厂商的产品线,产业链,研发能力,公信力,分析各个厂商的比较优势。最后,制定行业重组计划,在充分考虑各个厂商的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将新能源汽车厂商重组为3到5个有一定规模的集团。这个过程结束后,行业可以取得以下效果:第一,可以规避目前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内卷化的“合成謬誤”;第二,可以回避无序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短时间的倒闭潮;第三,可以提高我国厂商的议价能力,研发能力和金融公信力增加同国外进行贸易谈判和技术合作谈判中的筹码。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河北省侨联 2024.11.30

いいなと思ったら応援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