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28日本Yahoo!NEWS個人新聞報導
「神明不排除經期女性」台灣宗教機構跨出典範轉移的第一步
台灣正朝著消除社會歧視的方向前進
今年5月28日在台灣國際機場所在的桃園市舉辦了一個活動。現場架設一個寫著「紅瓦祝福」(赤瓦の願い)的大招牌,等待參觀者的到來。
接著,做一點簡單說明。
在台灣,大約有 12,000個被稱為寺廟的宗教機構,幾乎和便利商店一樣多。試著想像一下,宗教信仰在台灣社會就像便利商店一樣是生活中很親近且熟悉的存在。
一直以來台灣社會存在著「經期時女性不得進廟參拜」的觀念。實際上,和台灣人結婚的筆者,也多次從丈夫和周遭聽到這樣的話。
當天會場是桃園市規模最大的寺廟「仁海宮」,建築物縱長,前方放置航海守護神-媽祖,並提供供品放置場所及參拜空間;後方排列著活動招牌及100張左右的簡易活動椅。
隨著時間越接近上午10點,來了許多穿著繡有所屬單位背心的人, 有鄰近的廟宇、桃園市政府、立法院及桃園市議會,也同步說明了這是官民共同的活動。
現場演奏的弦樂聲為開幕典禮揭開序幕,在讚頌活動意義的致辭後,桃園6位寺廟代表即被點名,在準備好的板上簽名後讓所有人一同舉著。板上寫著「月經來可以拜拜」。
仁海宮的王介禧董事長說:「媽祖保佑所有誠心祈福的信眾,並不會因為人們月經來而有所不同,廟方更不會將月經來潮的信眾拒於廟外。」
說到這篇開頭的那一句話,是NGO機構「小紅帽」的工作人員林尹筑跟筆者說的,小紅帽在台灣經營著世界上唯一的「月經博物館」,林小姐接著說道:
「在今天之前,我已經多次拜訪過許多寺廟。因此,這就是為什麼六間寺廟一起簽名,讓我非常感動。」
縱觀整個台灣寺廟的數量,台南有1,647間、高雄1,474間及屏東1,142間等多分布於南部,桃園302間並不算多。然而,根據桃園市進行的一項普遍調查顯示約60% 年齡遍佈45歲及以上的桃園市民認為經期期間女性不能進入寺廟。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在祝詞中說:「月經平權是市府重點政策,打造一座讓桃園市民都能自在生活的月經友善城市。」
『在過去的台灣,月經期間去拜拜是一種禁忌,現在宗教機構和地方政府聯合宣布是「可以的」』。
林小姐和她的同事目前拜訪了20間廟,其中有6間廟表示同意。由於是在日常社會中密切相關的議題,代表著巨大的意義。
小紅帽的創辦人林薇(Vivi Lin)小姐為了這個活動當天從她留學的英國蘇格蘭回來,她笑著說由於時差的關係,抵達台灣後幾乎沒有睡覺。她告訴筆者:「下一步,我們將製作一張全國性可拜拜的寺廟地圖」。 一旦視覺化,它將成為衡量各寺廟對女性態度之物。
活動儀式結束後,參觀者有機會透過現場提供的集章遊戲加深對月經的了解,最後約有400人參與了這次的活動。
為什麼選擇在5月28日發表?
那麼為什麼選擇5月28日呢?
實際上這一天被德國一個NPO組織在2013年定為「世界月經衛生日」,在全世界廣為人知,並在全球各地舉辦許多響應運動。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官網對這一天的意義解釋如下。
透過這次活動,廟方向社會展示「神明不排斥經期中的女性」,也就是說,即使生理期,也不要感到害怕、羞耻、自卑感,也可以來參拜。另外,活動的標題中有「紅瓦」,是因為寺廟屋頂使用的瓦的顏色所以被稱為「紅瓦」。
2018年,無論是在世界還是在日本,生理議題都備受關注。
儘管如此,在關注小紅帽活動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筆者自己在台灣遇到了這樣的活動,在世界其他地方還有日本發展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我採訪了著有《月經人類學》一書的作者,大阪大學杉田映理教授。
「2015年,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被認定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課題;2018年,講述推銷生理用品故事的印度電影《護墊俠》在全世界大受歡迎這一件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接下來的紀錄片《月事革命》獲得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SDGs的17個目標之一是「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作為其目標內涵,明確了「至2030年為止,實現所有人適當且平等使用下水道設施、衛生設施,並消除野外排泄。特別注意女性、女孩以及處於弱勢地位人們的需求。」的目標。娛樂作品大受歡迎,推動了社會的改革。
日本也出現了類似的潮流,是2018年好評不斷的熱門作品《每個月來訪一次的月經醬》。改編自小山健創作全4冊漫畫,將生理期女性身體發生的狀態外部化、視覺化,使大眾對月經的看法帶來了重大改變。而在2021年,在志願團體「#大家的生理」所進行「日本年輕人生理相關問卷調查」中,更具體且詳細地說明了在疫情蔓延之下月經貧窮的現況。
2018年,無論是在全世界還是日本,月經都成為一個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
只了解「月經貧窮」是不夠的!更多生理/月經的課題
另一方面,杉田教授提醒說:「這個問題引起了大眾的注意是件好事。但是月經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貧困問題,而是一個尊嚴問題,是一個性別平等問題。」
的確,光看「月經貧窮」一詞往往集中在買不起生理用品的財務及經濟方面,然而,若我們只看單方面就會直覺認為解決方法就是「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對此,杉田教授給筆者舉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
「在日本學校曾經有一個制度,是可以在學校的醫務室領取生理用品,但部分學校似乎要求必須將生理用品歸還。令我驚訝的是,甚至有的學校透過班級導師給學生寫信,要求他們在月底時歸還。」
乍看之下「有借有還」似乎是對的做法,但是為什麼衛生紙不需要歸還,而生理用品卻要歸還呢?是否也必須歸還給學校衛生紙呢?若有人不歸還,也會收到老師的信嗎?若不是這樣,需要仔細思考同為生理現象的對應差異是從哪裡產生的。此外,如果因為借了生理用品而被告知必須歸還,就不可能對生理變化抱持正面的態度。
杉田教授強調,這是一個關於尊嚴、性別平等和人權的問題,並指出只有生理用品被強制歸還的情況,其根源來自 「過度的自我責任理論」。 筆者還想指出,在認同自我責任的同時也潛藏著對月經的偏見及歧視,這是因為傳統的價值體系中,月經一直被女性及男性視為「不潔」--這是筆者所感受到目前台灣的現況。
接下來我們必須消除月經教育的貧窮
為了改變社會的價值觀,必須不斷努力溝通,就如同小紅帽勸說寺廟改變其價值觀一樣。因此,是需要女性自身的故事及經驗分享。
「有一部分的女性認為她們不應該談論月經問題,但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讓大家都能輕鬆談論它的環境。」
杉田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組曾經在日本高知縣進行過一次田野調查,詢問戰前出生的長輩在那個年代是如何進行月經教育的。
「戰前年代就像現在一樣,只有女孩被帶到河岸邊,學習月經知識和如何處理月經。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後,我很驚訝'80年前和今天是一樣的!」
現今由於醫學科學的進步,我們獲得一些關於月經的知識並了解它是如何發生。然而,僅憑月經知識是不夠的,經期有多少經血、使用什麼樣的生理用品、使用多少生理用品、對於社會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等--關於這些都說明的太少了。
「雖然教育制度沒有教導我們,但如果太太、女朋友甚至是某個家族成員都隱藏了月經這一件事,那麼就不能責怪他人不知道。」
現在人們知道月經初潮發生在國小六年級左右,但甚至有些人不知道停經期發生在50歲左右。
「月經是伴隨著生命週期的,雖然10幾歲時月經不穩定,但它會逐漸穩定下來,然後在生產時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是我的一個反思點,對月經的看法不能只局限於月經期間,不能只看到消極的一面。現在我開始思考每月的循環週期與女性生命歷程息息相關。」
「月經與女性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筆者臨近更年期,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對月經抱持著如此正面的看法。如果我很早以前就能這樣看待它,那該有多輕鬆啊!我對此很感動。
在日本、台灣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月經被視為「不潔」,這導致大眾下意識把它藏在視線之外,只強調它的消極面並剝奪了女性談論它的機會,使她們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信心,並重複否定著自我。
2018年是月經意識改革的第一年,改變台灣及全世界對月經看法的運動今後也會不斷擴大。 這一次,我們在台灣社會的禁忌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Vivi小姐跟筆者說:「全世界各地已經陸續開始響應運動,但由於某些原因,亞洲被遠遠拋在後面,我們希望與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一起擴大這一類運動。」
2023年是月經意識改革第 5 年,我們將持續關注下一步。
(原文:2023/06/28Yahoo!NEWS個人新聞報導發布/翻譯:Akou)
勝手口から見た台湾の姿を、さまざまにお届けすべく活動しています。2023〜24年にかけては日本で刊行予定の翻訳作業が中心ですが、24年には同書の関連イベントを開催し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応援団、サポーターとしてご協力いただけたらうれしいです。202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