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扭蛋的那些小事|ガチャガチャってどうやって私のお金を消しちゃったの?
今天看到一篇網路新聞『吉伊卡哇助攻,藏壽司創登台十年最高營收!「扭蛋行銷術」憑什麼長紅20年?』文中敘述藏壽司今年8月在台灣的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10.71%,更是藏壽司登台以來最高單月營收,而這一切都拜跟吉伊卡哇聯名的扭蛋活動所賜。
身為吉伊寶寶粉,對於沒有為藏壽司的營業額貢獻一己之力,我感到有點汗顏。我曾經是看到扭蛋機就會心癢難耐的小廢物愛好者,但其實我一直自認是一個理性克制的人,很少亂買東西,也不太會被行銷手法所騙。(像藥妝店很常有的組合優惠,稍微算術一下就會發現單價根本沒比較便宜)
我不收集公仔、不買盲盒,但為什麼同樣內容物,同樣仰賴運氣的扭蛋,卻會讓我心甘情願掏出錢來?
欸,我也好想知道為什麼。
所以我決定來分析一下扭蛋到底有什麼魅力!
這裡只討論那種自己動手轉,有透明機台可以看到塑膠球掉出來的扭蛋,由電腦運算決定結果的形式暫不列入討論。(藏壽司抱歉了,你們那個活動在我眼裡是違背扭蛋精神的)
可以容許的選擇量
有一個關於選擇的悖論是,當人類面對過多選項的時候,反而會喪失選擇的欲望。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在著作 "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中提到了一項研究,實驗中找來兩組賣果醬的店家,一組提供6款試吃,一組提供24款給客人。結果在提供6款果醬的組中,購買果醬的人數是30%,而在提供24款果醬的組中,卻只有3%的人最後買了一瓶回家。面對太多選擇的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決策困難而感到沮喪,甚至放棄購買。就算買了,做決定的疲勞感可能也超越了購物時的滿足感。
有選擇障礙的我對這個理論簡直不能再同意更多。
寶可夢中心去年在台北旋風開幕的時候,我一口氣買了6隻玩偶,但後來去日本看到各地都有限定款,一間店的商品數量就是台北的數十倍,我反而冷靜到差點空手而歸XD
一般來說,一台扭蛋機內的款式大概是5-7種不等,很少有超過10種的情況,這個數量正好落在我的選擇容許值內。雖然這麼說有點怪,因為扭蛋並非可以讓人「主動」選擇的商品,但款式過多時,也會讓人在心裡衡量「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有幾個呢?」的時候面臨選擇障礙。
隨機性帶來的命運感
扭蛋其實跟抽盲盒或一番賞差不多,都是買一個帶有隨機性的心願。那麼抽到真正想要的東西的機率,就會是決定要不要玩的關鍵。
具體來說,如果我看到一組有5種款式的扭蛋,但真的讓我眼睛為之發亮的只有1款,我就不會去扭,因為20%的機率對我來說太低了。但如果5種款式我都還算喜歡,就算沒有到100%非要不可的程度,我也願意花錢,因為扭到哪一個都不算虧。
不過就算經過如此縝密的計算,還是有可能掉出你沒那麼喜歡或不太想要的款式。這種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再玩一次,有些人沒得到想要的不會善罷干休。但我很少在同樣的扭蛋機上重複下手。一方面是怕扭到重複的浪費錢,另一方面是我相信,如過在我已經這麼認真思考才投幣的情況下還掉出我不想要的,那也算一種緣份吧。(非常擅長自我安慰XD)
如果這些小廢物是被打開來展示在架上,我很可能不會買,因為個別商品的吸引力對我來說或許沒有那麼強。但一組多款式的扭蛋卻有辦法把消費者的欲望極大化。扭蛋是一種把購物過程複雜化、樂趣化的機制,透過隨機性來挑起人們「拜託讓我得到它」的欲望。就算沒有得到最想要的,「偏偏被我挑中」的那種感覺,對我來說也像一種命運。
即使仰賴運氣,也是操之在己
最後要講的是,即使「隨機性」這個機制跟抽盲盒或一番賞是一樣的,扭蛋對我來說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是——你還是擁有部分掌握命運的權利,也就是「轉動把手」這個動作。
實際上會掉出來的那顆球已經在洞口了,投幣之後也無法改變什麼,但只是一個小小的「旋轉」,不知道為什麼就會讓人覺得是出於自己的意志。可能是因為扭蛋機大多是透明的,看得到球掉出來的瞬間,強化了消費者的期待感和驚喜感,也少了一點受不可見的力量擺布的感覺(例如業者刻意隱藏大獎、調高中獎難度等嫌疑)。
而且扭蛋不會有「銘謝惠顧」,也不會有獎項落差,假設玩一次是100元,不管你喜不喜歡你扭到的東西,它的商品價值都是100元。皮卡丘跟醜醜魚在我的內心裡價值不一樣,但實際上醜醜魚並沒有比皮卡丘劣等,喜歡醜醜魚的也大有人在。
扭蛋其實不是「你選中它」,而是「它剛好被你扭到」。人們真正做出的選擇只有要不要投幣而已。即使瞭解這背後一切的機制,還是讓人陷入選擇障礙;即使根本不知道扭蛋盒裡是什麼,還是感覺到裡面的小廢物正在對我發出召喚,扭蛋就是這樣把我的錢變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