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劇透的種種—劇透是否真的影響對作品的感受?

你要我劇透﹐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劇透啊

正當大家都以為《寒蟬》的動畫只是重製的時候﹐官方在第二話表演了傑出的一手:新作動畫的全名是《寒蟬嗚泣之時 業》﹐篇章是「鬼騙篇」。這令到很多沒接觸過原作或06版動畫的讀者猶豫要不要繼續觀看﹐也破壞了我當一回劇透狗的美夢。

画像1

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有沒有看過06版甚至原作根本不影響對《寒蟬》新作動畫的體驗。動畫的節奏相比起推理更偏向恐怖— 動畫很強調演出效果﹐而且相比起遊戲節奏很快﹐讀者根本沒足夠時間接收及分析資訊。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業》是否完全的新作也並未知道。06版寒蟬做的是本篇加上《解》一共8篇﹐而遊戲最新的《奉》就收錄了共23篇。《業》也有一定機會是基於《解》以後的遊戲劇情而做的。

實際上《寒蟬》很適合用來探討「劇透」這個主題。到動畫播出後我還是做不成劇透狗﹐是因為我想不出如何有效地劇透。相比起其他的推理作品很特別的一點在於﹐《寒蟬》每個篇章都有對應的解答篇。一般來說推理系作品只要劇透謎底就不用看了﹐例如《Another》我告訴你「死者」是誰你就不用看了﹐但《寒蟬》卻有很大分別。即使我告訴你每篇的真相甚至古手梨花的秘密大概只會令你更加一頭霧水。《寒蟬》整個故事牽涉的人數太憑大了﹐整個故事由各個角色自己的故事一層一層構建起來。《寒蟬》並不像數學一樣能從答案倒推出過程。換句話說《寒蟬》是很難簡單地破梗的。因為你無法只說出某個事實就破壞別人的觀看體驗。如果你長篇大論去分析﹐那不叫劇透﹐那叫分析。

迷因的興起— 無法避免的「劇透」對哪些作品影響最大

當然﹐我以上說的種種其實都是劇透﹐而且還是對劇情有一定影響的劇透。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我說關於作品的任何事其實都是在「劇透」— 「劇透」最嚴格的定義就是令到他人接收了當時他不應知道的資訊。

實際上﹐迷因的興起令到我們很多時候都被劇透了很多作品。例如你會知道《寒蟬》敲門聲或者L5發作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會知道《小圓》裡學姐死得好慘﹐你也會知道《鐵血的孤兒》裡團長死得好搞笑。這些圍繞死人的迷因無可否應都對劇情有一定影響﹐但遠不到嚴重影響觀看體驗的程度— 作品從未有打算隱藏他們死去和如何死去的事實

画像4

一個很出乎意料的事實是﹐迷因對於推理解謎系的劇透影響是很低的— 除非你整個故事迷過迷家﹐不然故事的關鍵之處很難變成迷因的。與此相反的是﹐迷因對於戀愛系作品有很大的破壞性。《偽戀》作為一部戀(黨)愛(爭)作品﹐看點完全在於主角最後會選誰﹐但如果你知道「可是那一天﹐我有了新的想法」的話﹐大概你就不用看這部作品了。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日常戀愛系作品根本沒那麼多地方讓創作者表演迷之操作或神之操作﹐一旦有能演變成迷因的操作基本都是出自於關鍵劇情了...例如某nice boat或者玄關之戰。

画像5

官方劇透最為致命?重新思考資訊接收對作品體驗的意義

毫無疑問上述所說的迷因都是十分出名﹐即使和作品完全沒接點也會知道的程度。當然﹐這類在社交媒體流行的網絡迷因某種程度上可以靠別手賤來減少被劇透的機會— 別去follow那些迷因專頁﹐別在台灣上映《Fate/ HF》時打開facebook﹐別在日本上映《紫羅蘭》劇場版時手賤去twitter搜尋hashtag。

當然﹐也有一些是你怎樣也避不開的劇透﹐那叫做官方劇透。這相對來說比較罕見﹐最為常見的應該是《遊戲王》在下集預告劇透了「城之內之死」。一般來說無論是輕小說、漫畫還是動畫都比較難出現官方劇透﹐因為大部分時間他們都不怎樣管作品官網﹐用下集預告來劇透也不是每個製作組都能做得出來的神操作。

画像2

然而﹐galgame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作品官網對於吸引潛在玩家花上數千yen購買遊戲來說非常重要﹐不少品牌都將作品最吸引的內容都放進作品官網裡﹐無意中就造成了劇透。Saga Planets的《金色ラブリッチェ》就是很好的例子﹐儘管官網並沒有公佈某個角色的聲優﹐但對於聲優廚來說只要有sample voice就已經能認出聲優﹐就能知道這個角色其實是誰了。這種情況同樣出現於galgame的PV裡﹐特別是配合官網的資訊的話很容易就發現PV裡的重點— 畢竟大部分PV都是用遊戲已有的CG和立繪來做的。

當然﹐這些是否劇透又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說劇透是令讀者在當時接收了不應接收的資訊﹐那麼作品的官網和PV又算不算是「應該接收的資訊」呢?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方向去嘗試為被劇透賦予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看﹐接收到新的資訊不也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嗎?

galgame的官網和PV與作品本身其實有一個類似的對比:動畫化的原作與動畫本身。實際上﹐不少時候是打完整部遊戲才會發現PV嚴重劇透— 觀看PV時只意識到某些事物是有象徵意義的﹐但在全通後才真正知道這些片段的意義。也就是說某種程度的劇透反而能夠令讀者更為享受作品。動畫化的原作和動畫其實也是類似。接觸過原作無疑令讀者能夠推測到劇情的大致走向﹐但這並不會破壞動畫的價值。相反﹐正因為接觸過原作﹐讀者才能夠意識到動畫是如何處理細節﹐製作團隊想透過這些改動或還原造成什麼效果

迷因有幾種:作品崩壞而成﹐角色的設定或者某句話而成﹐或者是劇情的某一幕或舖排而成。最後一種很多時候就會伴隨嚴重的劇透﹐而即使是第二種也有不少情況造成了有影響的劇透﹐很好的例子就是《White Album 2》的一句「明明是我先來的」和「為什麼你會這麼熟練」已經劇透了《IC》一部分很重要的劇情了。

画像3

又或者思考各種關於死人的迷因。死人的迷因其實是劇透程度最高的﹐因為這一定伴隨着角色在哪裡如何死去這個事實﹐而這個事實是不能被逆轉的。死人的迷因最劇透的一點在於讀者能夠預知到這一幕什麼時候會發生。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死人的迷因是怎樣出現的?角色正常合理地死可不會變成迷因﹐能變成迷因的除了作者故事噁心讀者以外 (幹你瀨尾公治)﹐很大程度是死人這個事實或者死法某種程度上是荒謬且出乎讀者意料的。這個荒謬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而事先知道這件事又會不會能令讀者更留意之前的一些細節呢?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劇透﹐相反某些作品我認為是「劇透死全家」的。然而被劇透這件事是很難避免的﹐例如我今天一覺醒來打開facebook就被劇透了新番的某些內容了。即使是在日常聊天當中﹐也會出現「無形劇透」的問題。並不是有心劇透﹐僅僅是不小心。有時候更正是因為對作品和作者過於熟識﹐將某些故事劇情上的設計當成了理所當然而不小心劇透了。

實際上﹐我們能不能將被劇透視為有意義的資訊接收呢?無論是迷因還是朋友個版上的內容﹐其實都是在理解思考過作品後的產物。劇透無疑會影響作品的閱讀體驗﹐但這些多出來的資訊其實也提供了有意義的提示。某種程度上﹐劇透和介紹文其實是相差無幾的— 兩者其實都是認為他們寫的內容能夠幫助沒接觸過作品的人﹐只不過內容的深度和取材不同。

這或者其實是我對於劇透的妥協— 既然無法避免劇透﹐那就只能想辦法令到在被劇透之後也能夠享受作品。又或者這其實只是我對一切的容忍度太高﹐而且很喜歡思考作者的構思乃至其他人是怎樣理解作品的...

いいなと思ったら応援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