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嚕卡聊繩縛🌸 繩縛中那些「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
大家好,我是 Haruka。目前住在東京一邊努力生存、一邊進行繩縛的修行。
從今天開始,打算時不時把一些學繩、玩繩路上的所見所聞與所思,紀錄下來並與同樣喜歡繩縛的人們分享。
當然,很多都是我自己的觀察跟反思,不一定就代表我是正確的,肯定也有很多我還不夠成熟未能了解到、甚至是過段時間還會再有所更改的想法。隨時歡迎友善有禮貌的互相討論。
引言
「上胸繩緊、下胸繩鬆,比例應該要是 X:X」類似這樣的說法,對於學習繩縛的人們而言,是不是很常常聽到呢?但很多人都這麼說,就真的是如此嗎?或許並不見得。
事實上並非如此,針對不同的用途(例如吊縛姿勢)、情境目的(例如是為了責跟給予苦痛、或是為了攝影)、身體狀態(例如瘦或豐腴、耐受度與經驗)等,上下胸繩的鬆緊會得出很多相異的結論、配合著這些資訊而應有所調整。
細微的調整固然非初心者需要學習的技巧,但單純地了解並認識到繩縛之中有許多「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並且從初期就建立起這個觀念,我認為對於想成為一個好的繩手的人而言,是有著相當程度重要性的。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談談,繩縛中那些「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吧!
稍微舉幾個案例?
首先,稍微來舉例幾個在我看來,相對經典常出現的「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我所列出來的這些當然不是全部,但可能是常常聽到有人在解說的事情,希望可以給大家一點關於這篇文章到底想討論什麼的、更具體一些的概念。
上下胸繩的位置與鬆緊
在引言中有提到「上胸繩緊、下胸繩鬆」這個說法,在許多情境下這是最通用且不易出錯的做法沒有錯,但如果看得更細膩一點,會發現到胸繩作為主要承重點之一且特別容易導致受傷的項目,其實有很多配合情境的調整可以幫助達到更好的效果。
舉個很好理解的例子--縱向的直立吊縛和橫向的逆海老吊縛,由於角度問題受力的感覺就大大不同,直立吊的下胸繩會明顯拉緊、逆海老則是上胸繩明顯拉緊。這也就是說,對於像逆海老這樣的姿勢,一開始就把上緊下鬆明確地做到位,反而可能會讓差異程度在起吊後變得過度,這種時候,就不妨思考看看調整比例或上下先給出較平均的張力,以便在起吊後更加穩定舒適。
腰繩跟髖繩的承重與選用
我還在臺灣的時期,滿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髖作為人體重心,會比腰更能承重,因此加上髖繩可能會比單純的腰繩舒適。綜觀而言這麼說似乎也沒有錯,但他是個絕對的正確答案嗎?卻也未必。
根據身體狀態跟偏好,也有認為用腰承重比髖舒服的人,像是那些原本就喜歡腰被束緊壓迫的受縛者,或者是身形偏瘦所以髖骨附近容易痛的人等;也需要根據接下來想進行的吊縛或展開(註:日語中把姿勢間的轉換稱為「展開」),考慮到操作時間和必要性,來決定做腰繩、髖繩還是完整腰髖縛。
還有更多更多…!
當然,除了上面快速舉例的兩項外,像是單柱縛要選用哪種結、餘繩處理要做到什麼程度、操作時是先運繩再決定張力還是一開始就決定張力比較好、到底上下胸要不要順繩、閂要做在哪裡做多緊、吊繩要抓在結構上的哪裡(這個或許之後可以單篇來講!)等。
還有非常多類似這樣沒有唯一正確答案、需要依照情境跟需求來調整的技術,甚至,幾乎可以說是絕大多數的技巧都如此。但話說到這裡,可能開始有人覺得是個廢話(笑),接下來我們回頭來講講那些「絕對」、「有正確答案」的事情吧!
真的有「絕對」的事情嗎?
不用懷疑,當然有!
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呢?例如每個結扣都要紮實做緊是絕對的、被設計成對稱的綁法就要完美對稱是絕對的、多個繩圈並行時張力要平衡是絕對的;除此之外,重視在生理跟心理上的安全性,也是絕對重要且沒有模糊空間的。
技術上偶爾會需要鬆鬆的繩路或鬆鬆的吊繩,但絕對不會出現鬆鬆的結扣,要讓繩縛的各個部件都「有效」且安全不鬆脫,確實將每個結扣完成、打緊,是個無庸置疑的正確答案,無論流派、目的跟繩路,鬆垮的結扣是肯定會被挑剔的錯誤。
至於生理、心理上需要當個有禮儀、注重安全的人,應該就是個不必多加贅述、大家也很熟悉的事情了吧!
建立這個觀念的好處
不容易忘記學過的技術
我自己很常被老師提點、也很常跟學生說,比起硬是去背順序步驟跟細節,確確實實地去理解那些做法背後的原因,才是跟從根本上學會一樣東西的好方式,舉例來說,有些箱型扣結束後只會單純繞軸繩一圈、有些時候卻需要打半扣,如果好好理解兩者間差異在哪裡、那個半扣的用途是什麼,未來即便忘了一些步驟、或者嘗試沒學過的新綁法時,也能透過思考去想通該如何做更好。
愈是往後學,愈是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硬背下來,但是有養成思考原因的習慣的話,就不難發現其實繩縛技術背後往往有著某一套一定程度上共通的邏輯(可能會依流派有些差異就是了),好好掌握住那套核心思考邏輯,會很明顯有種上升了一個層次、整體來說學習變輕鬆了的感覺噢。
學會判斷與解決問題
了解並且習慣思考這些背後的理由,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最大的好處之一,不外乎就是開始擁有判斷的能力,並且能夠靈活地解決問題。在嘗試新技術不太確定細節時,有能力判斷自己做的東西是否具備基礎的安全性、確保結構不會鬆脫或變形;在繩子長度就差那麼十幾二十公分,即便短繩接上去也不理想的情況下,有能力判斷是否可以減少一點步驟直接收尾、或著臨機應變換個收尾方式。
繩縛的形狀或吊縛的展開,固然有許許多多可以照本宣科跟著做的經典套路,但建立好沒有正確答案的觀念、習慣了思考跟理解原理後,靈活應變的程度就會可以幫助繩手解決許多小問題--很常見的就像是在受縛者感到不舒服時怎麼調整、加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調整才能緩解當下的問題,畢竟每個人身體素質與當時的狀態都不同,即便是百分之九九的人都能輕鬆完成、甚至撐超久的基礎展開,也還是可能有百分之一的人無法,這種時候可以如何判斷跟如何應對做出改變,就很考驗繩手們的理解跟應用實力。
避免陷入對正解的執著
另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腦中知道了「很多事情並沒有正確答案」後,比較不容易陷入窠臼、不知不覺迷失或停滯。除了有立即安全性問題的情境外,我個人非常討厭擅自發表、不請自來的指教(尤其是直接動手的),除了高高在上般的態度顯得很沒禮貌之外,說真的有些時候會擅自出言指點的「資深繩手」,不一定知道當事人當下的狀態或那麼做的原因與目的,針對這些其實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或者是流派不同導致的邏輯差異,去指教他人的好壞對錯,是真的很沒有意義。
(※ 補充說明:當然不是說不能互相交流或給意見,彼此交流是件好事情沒有錯,但務必一定要好好諮詢過對方、了解情形並取得同意之後,再提出你的看法跟建議!當個尊重他人且有禮貌的人,無論如何都是成為一名好繩手的先決條件!)
一旦陷入了某種對已知解答的執著中,思考很容易會變得僵化且跟不上變化,了解到差異的存在、認同各個各樣不同作法都有其可取之處,才能更好地建立前面所提到的判斷力、應用力,並且避免做出失禮的行為,相信無論是對於追求技術上的進步,或者對於成為一名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高口碑繩手,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與大家共勉之。
Follow me on X: https://x.com/haruka_shib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