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中国七大传世手工艺之美

传 播 艺 术,播 种 幸 福 。

中国七大传世手工艺

画像2

  1烧 蓝

  也称为“银蓝”、“银珐琅”,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这种工艺兴盛于清代。银蓝工艺主要应用在银饰件上,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因其工艺的特殊性——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的“蓝”,故而又得名“烧银蓝”。

画像3

  清 金质累丝嵌宝烧蓝香熏瓶。嵌有各色碧玺宝石,盖顶、腹外有烧蓝团寿纹及花鸟纹饰,瓶身虽小却精致异常。

画像4

  清 银质烧蓝百宝嵌龙腾四海双层佛龛。工艺繁琐、造型丰富、耗资巨大。属于烧蓝工艺中最繁琐、最耗资的一类。于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上成交782,000元。

画像5

画像6

画像7

  一般的工艺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固体熔化为液体,等待冷却之后形成固定在胎体傻瓜的色釉。因为第一次烧出来的色釉会低于铜丝高度,所以一般会进行四、五次的烧结,使纹样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画像8

画像9

画像10

画像11

  2景泰蓝

  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画像12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画像13

画像14

画像15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画像16

画像17

画像18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3玉 雕

  中国玉雕工艺有长达7000余年持续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发源于中国本土!玉雕工艺是一门相对复杂的手工技艺,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风格、价值,不仅通过玉雕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 来,而且还通过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现出来。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画像19

画像20

  一直以来考古界认为,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然而,如今“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45公里处有一个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用岫岩老玉沟的玉料所打制成的砍斫器,距今12000年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样是从打制到磨制到琢磨逐渐形成而来,这个玉器的出现只能说明在1万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玉石共用的年代,就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玉的特性、美丽的颜色和坚韧的品质,被先人们从以石为主的材质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材质做出特定的器具。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清乾隆 《碧玉山水人物花鸟纹圆屏》以碧玉为材,玉色深绿,圆形,两面均以浮雕技法琢刻,一面雕琢崇山峻岭,重山之中巧筑亭台楼阁,松虬盘缠,草木繁盛,山石嶙峋,云雾缭绕,山间小径蜿蜒直上,一高士拄杖前行,一童仆紧随其后。另一面雕刻老树梅花,自岩隙生出,旁寥寥萱草。两面均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此类插屏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本品用料厚实,采用多层次雕琢,近景以高浮雕表现,景色越远,而浮雕则越浅,层次分明。图案布局疏密得体,情景交融,其题材、布局、雕工均融以书画之意,观之如卷轴画般意趣盎然,正是乾隆帝倍加推崇的“画意玉器。

画像21

画像22

画像23

  清 《碧玉浮雕花卉纹大盖瓶》十八世纪的清宫,皇帝不但醉心于摹古活动,而且对西洋事物兴趣浓厚,并积极吸取利用。此品取大块碧玉掏膛而成,玉色匀净,局部点缀墨色,苍雅斑驳。器型秀美挺拔,盖顶雕琢扁圆钮,两面开光内装饰折枝花卉。瓶身亦两面开光,颈部浮雕垂蕉叶纹,饰以枝叶菊花活环耳,玲珑别致。腹部以剔地浮雕法满雕山石洋菊纹,虽见大小花叶繁茂交织却毫无凌乱繁缛之感,花瓣翻卷轻盈,枝蔓舒展自如,富具立体感。本品用材之奢,雕琢之华,充满了浓郁的宫廷气息。盖内有“云外山人藏”款。

画像24

  4花丝镶嵌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最早始于商代,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在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花丝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传统工艺之一,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xǐ)工艺,累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再通过推垒、掐丝、编织等工艺进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银方片上,制成底托,将珍 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宝,按照工匠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银首饰上;也可以独立造型,修饰出一个创意构图中的细节。

画像25

画像26

画像27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前景不甚乐观,而中国著名的翡翠品牌“昭仪翠屋”正在实施的针对花丝镶嵌的拯救和保护行动,又让我们的一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而发扬光大。

画像28

画像29

画像30

画像31

画像32

  5錾刻

  錾(zàn)刻这门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工艺更为悠久,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金银器上錾刻纹饰的制作手法以錾刻、镂雕为主。

画像33

画像34

画像35

  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十多道工艺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打制工件的金属板材,调制固定工件的专用胶料、配制焊药、摹绘图案。

画像36

画像37

画像38

画像39

  6点翠

  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

画像40

画像41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

画像42

画像43

画像44

画像45

画像46

画像47

  7金银错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只不过是一抹绚丽的晚霞。

画像48

  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画像49

画像50

  《错金银鼎式熏炉》先在青铜器表面铸成凹槽图案,然后在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再用错石(即磨石)错平磨光,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谓之错金银。 如果是将纯铜片嵌入青铜器表面,可叫做镶嵌红铜。

画像51

画像52

画像53

  《清十八世纪金银错铜卣.》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 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主要用于青铜制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和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画像1

文章来源:中国七大传世手工艺之美,惊艳了世界!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