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水母不會凍結》- 紮實科幻背景的骨感本格推理

這本書其實是好幾年前買的,當時多少是被美麗的封面與書名所吸引,然而只翻了前幾頁便停下來,如今才用兩天的時間看完。

果然不愧是鯰川哲也獎的第二十六屆得獎作品,帶有幻想感的本格推理謎團,以及真兇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身份,在揭開的瞬間真的會讓人發出「哦!」

然而在閱讀過程中,從文字呈現出的風格,到背景故事的細節,有太多讓我感受到摩擦感的部分,以至於最後只有約七十分的閱讀體驗。

空想水母船

故事場景發生在真空氣囊打造的空想飛行器「水母船」上。參與次世代水母船測試航行的研發人員六人,在船上一個也不留地死於他殺。

我對航空與材料科學都不了解,但市川憂人先生細緻的描述頗有說服力,也感受到他的熱情。不知道四十歲出道的他本身是什麼背景?推理的部分卻也不會受制於讀者的科學知識,單純的核心詭計就能達成這起看似龐大的犯罪。

儘管有如此浪漫的科幻設定,比較可惜的是,實際上在水母船中的場景並不多,因為故事是採「案發當時」與「事後警方調查」雙線進行,並且穿插兇手視角的回憶。想要看到暴風雪山莊的讀者可能也會覺得名不副實,但在推理方面反而別有樂趣。

一九八零年代美國的失敗日系輕小說

小說一開始讓我感到的摩擦的其實是文字呈現出的日式風格。故事背景是 1983 年的美國,但用字遣詞始終讓我覺得發生在日本,連偽裝一下的感覺都沒有。譬如主角的「警部」職稱,我不確定日文的翻譯習慣是否會把外國的職位翻譯作日本相對應的職稱?如果是的話,翻譯成中文時又該怎麼做比較好?

但看到主角稱呼調查中詢問線索的對象為「阿姨」時,我真的已經受不了,就我所知這完全不是美國人會使用的稱呼。這些細節滿大程度影響我閱讀時的感受。

回到小說的主角「警部」瑪莉亞,她是個看似懶惰、邋遢、沒有常識,卻能夠在三十出頭(?)爬上管理職的刑警——也算是一種典型的偵探形象;與她搭檔的下屬漣是個完美照顧長官,但同時也毫不留情吐嘈的優等生型青年。這種漫畫式的角色塑造除了還是帶著一點日系的違和感外,其實對於本格推理來講,不失為在硬梆梆的謎團外添加故事樂趣的手段,但我不認為這本書中有發揮出這一點。

也許是因為主角實際登場的篇幅只有半本書,漣在我腦中的印象很單薄,瑪莉亞能揭開謎底似乎也只有主角威能得以解釋,從頭到尾插科打諢,時間到就說聲知道了。甚至連讀者服務都很失敗,不知為何在全書三分之二處沒頭沒尾插一句描寫瑪莉亞的胸部,但上一次描寫她的外貌是在開頭讓人倒彈的邋遢穿著。

「案發當時」線的人物描寫只有更糟,由於沒有多少篇幅讓他們一個個死掉,我一直到大家死光了才分得出幾位男性的差異。

作為推理小說的輕率

前面那些缺點對一本好的本格推理小說來講,都不太嚴重,真正讓我差點對這本書失去信心的是過去事件的漏洞。

過去某個事件塵封的真相引發現在這起事件的殺機,是推理小說非常常見的橋段。然而這個過去事件之所以被塵封的理由,在這本書中的處理相當輕率,完全把警方的調查當兒戲。這讓我懷疑作者是否能寫好推理?雖然最後市川憂人先生以現在的事件證明他的實力,但也讓我感嘆他對不是核心的事件如此漫不經心。

在我們聊謎底前的小結

如果以上缺點不會讓你渾身不對勁,以推理小說的角度,我仍然會推薦《水母不會凍結》。但問我會不會看市川憂人先生後續的作品,可能只有在我很悠閒的時候才會考慮。


鯰川獎的優雅(謎底討論)

「封閉空間」+「一個都不留」這樣的詭計,以另一具屍體代替自己「死」在現場是基本款解法,問題在於如何做到?《水母不會凍結》利用實驗計畫本身,隱藏兩艘水母船一同航行的事實,使兇手得以逃脫。兩個說出來簡單的詭計達成全員他殺,便是本格推理的美感所在。

在這個核心詭計中,實際上用到敘事性詭計只有第一章和第三章的短短二十七頁,相當難有破綻。但這也導致水母船在劇情中實際航行的時間非常短,大部分的時間與一般陸上暴風雪山莊並無差別,是比較可惜之處。

真兇身份也用到敘事性詭計,透過回憶的剪接,讓讀者誤會真兇的年齡,進而影響對兇手身份的猜測——雖然我因為沒仔細看角色的年齡描述,反而沒被誤導。這部分的意外性最後在劇情上起到回甘的作用,讓原本近似跟蹤狂的獨白,化為幼稚的童言童語。

儘管在推理層面如此出色,作為動機的蕾貝卡之死卻相當草率。我不太能接受 1973 年的警察會明知道死者不久前遭強姦,卻完全當作沒發生過這件事。甚至連死者生前被毆打致昏迷,死後曾經被搬運過都沒有發現。另外,我也不能理解為何安排琳達因為認為蕾貝卡搶走實驗室中的男性對她的關注,而指使威廉強姦蕾貝卡。且不提威廉為什麼要被琳達慫恿,琳達做這件事不是只更證明威廉受到蕾貝卡吸引嗎?根本與她一開始的動機背道而馳。

現今的推理小說單靠詭計已經難以存活,在我看來《水母不會凍結》正好在及格線上,實在有點可惜。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