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靠“內需”還是中國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日本動漫產業反而逆市上揚。據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近日釋出的一項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日本漫畫市場規模較上一年增加23%,達6126億日元(1億日元約合600萬元人民幣),創1978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也是首次超過6000億日元。

日本動漫產業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果,主要在於新冠疫情之下帶來的強大內需。一方面,日本政府去年釋出的“緊急事態宣言”,使得大多數中小學校停課,公司企業採取在家辦公,由此催生“宅家需求”。日本動漫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紙質漫畫(單行本)和漫畫雜誌合計銷售金額增加13.4%,達2706億日元;電子漫畫增長31.9%,達3420億日元。另一方面,根據人氣漫畫改編的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去年取得超高票房,也為日本動漫產業做出不小貢獻。2020年10月上映後,《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迅速突破300億日元票房,並在45天內“動員”2000萬人觀影。該片取得的不俗成績帶動了原著漫畫的銷量。

如果說內需是日本動漫產業的堅強支撐,中國市場則成為日本動漫產業繼續發展的重要牽引——近日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日本動畫作品《工作細胞》就是最新的例子。日媒稱,這是時隔14年後,中國中央電視臺再次播放日本動畫作品,或許代表中日關係有所改善。

實際上,此次《工作細胞》在中央電視臺播放之所以能引起日本方面的高度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讓日本動漫產業看到“新希望”。上一次有日本動畫片在中央電視臺上播放,還是2007年的《名偵探柯南》。就在日本動漫“缺席”的這十幾年間,中國動漫產業蓬勃發展。此前有資料統計稱,2013年至2018年,中國動漫產業值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中國動漫產業達1941億元人民幣的總產值規模。此外,根據2020年6月釋出的《2020微博動漫白皮書》顯示,微博泛二次元使用者同比增長11.4%,連續4年保持良好增長;54%的動漫使用者是內容付費使用者,使用者的付費習慣正在逐步養成。或許正是看到中國市場的廣闊前景,近兩年不少日本企業紛紛投資中國動漫相關企業。比如去年4月,日本索尼公司透過旗下子公司出資4億美元,收購中國影片平臺B站4.98%的股份,計劃在動漫和遊戲方面展開合作。

中國年輕人看漫畫方式的變化,也為日本動漫行業帶來發展契機。在日本,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透過紙質單行本或雜誌等傳統渠道看漫畫,而在中國,更多年輕人則是透過手機、網路等新媒體平臺。騰訊動漫、快看漫畫、漫畫島等漫畫專門網站,以及愛奇藝、優酷等影片平臺上,都能夠看到日本正版動漫作品。其實近年來,很多中國相關平臺越發重視版權,不惜花高價購買。有日媒報道稱,2015年,日本熱門動漫《暗殺教室》因各大影片網站爭奪播映權,最終炒高版權費,導致僅向中國市場賣的動畫版權費就基本收回製作成本。與國內某知名動漫影片平臺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日本東映公司也在財報中表示,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情況提升了該公司業績。

而除了漫畫、動畫等作品方式的呈現,越來越多日本動漫聲優也將個人的人氣從日本延續至中國——開設社交媒體賬號、舉辦個人活動等。從巨集觀層面來說,日本動漫製作公司面對不斷擴大的中國動漫市場必然尋求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伴隨中國動漫使用者增加、版權意識增強,也使得日本動漫及周邊文化越發受到重視。

いいなと思ったら応援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