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Q3 雜記之二 | 認知的邊界
上週在浪人祭猛曬一波豔陽後,回台北那天天氣剛好轉涼,正式迎接秋天的到來。
入秋的舒服天氣特別適合聽 DSPS,先放首他們今年發的新歌〈在意與默契〉,我喜歡在聽這首歌時,想念我那些可愛的朋友們。
龜背芋
嚷了好久,終於在房間養了一株龜背芋,是音特地從建國花市買來送我的生日禮物。
小小一盆龜背芋只有四片葉子,四片都還沒長出缺口,聽說要有充足的日照,才會形成裂葉,於是我每兩天就會捧著它到後陽台,讓它吸收多點自然的日光。
小時候看過一段影片,可能是哪個佛教團體或宣揚正能量的組織的教育影片,內容在講:對著水果講壞話,水果會爛得快,對著水講好話,水會結成漂亮形狀的結晶。我一直都對這類影片嗤之以鼻,但當我看著我那可愛的龜背芋,我還是會忍不住出聲和它說話,並對它的成長寄予厚望。
我會蹲下來,替龜背芋澆澆水,邊和它聊聊天:
「你們真的長得好漂亮喔!」
「我帶你們出來曬曬太陽,你們要好好長大喔!」
註:雖然是同一株植物,但因為有四片葉子,我習慣以複數稱呼。
(室友聽到大傻眼)
對了,聽說乳牛聽音樂會分泌更多高品質的牛乳。我也都會在房間裡播音樂,希望我的龜背芋能認可我的音樂品味,長得健健康康、漂漂亮亮!
算命到一半,笑了出來
前陣子因為朋友推薦,抱著「當作是體驗新事物,或許也有些人生方向可以參考」的想法,我在短短一個月內找不同老師算了兩次紫微斗數(用生辰時間看命盤那種)。
算命的結果不是重點,就不特別贅述。有別於第一位鐵口直斷、對我耳提面命的算命阿姨,第二位老師親切溫柔,娓娓解說他在命盤上看到的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你是一個…的人」
「你很有…的特質」
「你的個性比較…」
聽著老師對我的諸多描述,我竟在某一瞬間感到抽離,腦海中突兀地響起:
「現在是有一個陌生人在告訴我我是什麼樣的人嗎?」
那些普遍、模稜兩可的形容詞,和部分準確的敘述,輕易就能讓人掉入巴納姆效應的陷阱。說陷阱好像有點嚴重,但我當下變得太理智在看待這一切,看著視訊會議畫面裡仍誠懇說明的老師,我只覺得好荒唐,忍不住笑了出來。
荒唐的不是算命這檔事。荒唐的是,過度積極地想從素昧平生的算命師的說辭中,來更認識自己的我。
⋯
我一向熱衷於各式主打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工具,從人格測驗到占星論命,下意識地想找各種標籤往自己身上貼。但多年下來,我仍未找到屬於自己長期穩固的定位。
太陽水星金星處女座,除此之外的行星都散落在不同星座與宮位,分別代表各種意義;人類圖角色是顯示生產者,既非典型勤奮的生產者、又非具影響力的顯示者;紫微斗數命宮主星是太陽,卻是下山之際微弱的太陽;MBTI 更是每幾個月就變一次,目前已蒐集 ISFP、ISFJ、ISTJ、INTP、INFJ、INTJ 共六種人格。
像這樣活得模模糊糊的,好嗎?我常忍不住這麼想。急著替自己尋找標籤,或許正反映了我內心隱隱的存在危機,不時需要借助外力來感知自己,代替我指出自己的特徵。
但其實我都知道的吧?關於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要說出三十個形容自己的句子,我還是辦得到的吧?我根本不是什麼模模糊糊沒個性的人,對吧?
沒關係的,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啊。
二十六歲的身體
「離職治百病」的祝福在我身上似乎不怎麼靈驗,除了因為少了工作壓力刺激,心因性的腸胃不適或頭暈沒再發生過,除此以外全身的毛病不減反增,讓我開始感受到身體的極限。
媽媽一直都有嚴重的偏頭痛問題,自從今年夏天我的頭痛頻率開始增加,察覺止痛藥消耗速度之快,才讓我想到自己可能遺傳了媽媽的體質。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想法,隨時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過熱、避免讓頭吹到風,就能最大化預防頭痛發作。如果頭痛還是不幸來襲,吞一顆到兩顆 EVE,狀況都還算應付得來。
但緊接著出現的是皮膚問題。我的右手大拇指有塊皮膚變得異常粗糙,洗碗或洗澡後就會乾裂脫皮,有時甚至乾到發癢,而我總是難抵擋想抓癢的慾望。
我開始每晚塗護手霜。那護手霜的茉莉花香濃郁又持久,兩手互相搓揉時,不禁覺得自己高級且優雅。但過於高調的香氣,卻彷彿正試圖掩蓋某種不爭的事實,反倒提醒了我右手拇指那塊粗糙肌膚的存在。
我想起李維菁的短篇小說〈少女創傷症候群〉裡頭的中年畫廊經理,治好了全身的病,唯獨腳趾上的一小塊皮膚總是發癢,在她辦公、談生意、交際應酬時,腳底就是癢。
好在我那突變的皮膚長在我還抓得到的位置,大可不顧一切地抓它、摳它,不必像個成熟女人那般暗自受苦,這或許是這副身體給二十六歲的我的最後一點恩賜與憐憫。
最後還有膝蓋痛的老毛病,前幾年都控制得不錯,沒想到竟在今年(也是離職後)回來鬧事。先是關節嘎嘎作響,再是多次走在半路上因一陣痛楚而止步,去看了中醫針灸幾次,買了護膝,完全像是個老奶奶的復健行程。
離職治百病沒有應驗,但二十五歲之後身體會開始走下坡,這句話我是信了。
語言的邊界就是認知的邊界
這句話是從薩泰爾的 Sunny 那裡聽來的(忘記是無用之用 podcast 還是他的個人電子報,印象中也是他轉述別人的話),這幾週都縈繞在我心頭。
語言的邊界就是認知的邊界。這意味著無法以語言準確傳達的事物,都不算是透徹理解、消化過的。
沒有要表達對這句話認同或不認同,但我確實受到了一些啟發,或者說鞭策。
有些時候,我會將自己想法說不清怪罪到嘴巴鈍,事實上只是自己懶得再更深入思考,理解不夠通透,而無法講述出完整的論點罷了。
另一方面,多數時候論述能力的匱乏也是事實,因此就算認知層面看似豐滿,能好好傳達出來的卻只有百分之一,如此,認知程度大概也是缺乏驗證的。
當語言的邊界就是認知的邊界,群覽博觀是必須,語言的運用也得持續鍛鍊。
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心口一致,且富含學養的高等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