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Q4 雜記 | 自由的暈眩
匆匆來到年末,才發現無論是朝九晚五夙夜匪懈的上半年,或是日日睡到自然醒、步調放慢的下半年,時間流逝的速度都快得令人心驚。
先點播一首陳珊妮〈Dear You And The Boy〉(2013),歌曲很好聽之外,我特別喜歡張懸寫的詞:「生活不是好重就是太輕」,確實常有這種感覺呢。
日日是好日
昨晚多次翻看手機相簿、回顧社群動態、檢視前幾個月的行事曆,試圖以數位足跡來彌補我極不牢靠的記憶。
幾張求職正裝的自拍留念。和家人朋友出遊玩耍的美照和怪照。好幾場音樂演出的錄影。行事曆上多個標記著面試方塊。看著同時感到奇怪,儘管這幾個月生活不乏活動,回憶時怎卻如此費勁?
突然想起小學時的營養午餐。學校營養午餐每日四菜一湯,有肉有菜豐富又均衡,偶爾還有起司炸豬排、芋頭西米露這類受歡迎的菜色,不過美味歸美味,那時我老是隔天就想不起昨天午餐吃了什麼,且屢試不爽。
近期的生活,大概就如小學營養午餐般樸實無華吧。但儘管多半菜色沒有多麼亮眼的記憶點,舉箸與落箸之際,也都感到可口與飽足,乃至唇齒留香。
我的生活裡,有微微的幸福,淡淡的傷感,淺淺的憂慮,輕輕的喜悅。把它們揉合成一個個雲朵般蓬鬆輕盈的日子,日日都是好日。
親愛的,若我提起生活不是好重就是太輕,我繼續,你要隨意。
自由的暈眩
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
2020 年在臉書粉專迷因刻本頭一次讀到這句話,便深深刻在我腦海裡。(刻本是我心目中品味最好的迷因帳號,可惜小編最近很佛系經營)
那時是大三的尾聲,學期的結束意味著最後一個暑假的來臨,所有人都為了爭取各大公司的實習資格而焦頭爛額,普遍的焦慮瀰漫在整個年級當中。
在當了十五年的學生後,那幾乎是我們第一次清楚看見,自由的大門在不遠處敞開著。
人感受到焦慮,因為我們同時認知到可能的無限,以及自己因受制於條件與處境必然需要做出選擇。因此,焦慮代表著的是人意識到自己的自由,但迫於選擇的必然,因此透過某種暈眩狀態感受這種自由。
今年七月,我從做了三年的第一份正職工作裸辭了。面對廣大無邊際的未來,我毫不意外地再度患上對自由的暈眩。
對「可能的無限」感到的焦慮,我想也隱含某種程度的貪戀、和對失去的恐懼。人生抉擇多數時候都是單選題,儘管眼前有無限多的人生選項,我此刻也只能收起「我全都要!」的不切實際,擇其一,然後暫時捨棄其他所有可能。
求職初期,我拿到了一個社會觀點普遍來說是夢幻產業 offer,在我向馮囉哩囉嗦講完我的各種糾結,他直接說出了我的真實心聲,「你其實不是真的想去,你只是不想放棄已經到手的東西而已。」
就算已經設定好目標、畫好前方的地圖,要放棄計畫內或計畫外的任何一種可能,都遠比我想像中更折騰一些。這是我在這段自由的日子中很深刻的體悟。
既然是暈眩來自自由,那麼,這種焦慮代表我們還握有選擇權,大概也是種奢侈的幸福吧。
噢對了,我正在感受這段時期最後的暈眩,差不多要準備上岸啦。

如果開心你就說哈囉,如果傷心你就打給我
十月底娜從日本回台灣一趟,相約川渝那天,我邊吃酸辣粉,邊聽他說著他滿喜歡新工作、每天上班都很開心,當下真的好想為他起立鼓掌,彷彿我也感受到了和他同等的幸福。
總覺得「想為他人喝采」和「與哀者同哀」是人類很重要的情感,我特別珍視這股心情萌發的時刻。
生而為群體動物,人類需要依靠心理上連結彼此才得存活,為了連結彼此,我們從初生就自然隨爸媽笑而笑、同手足哭而哭,「共感」幾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回想近期共感之際如,小姜傳訊息告訴我他申請上研究所了,我回傳了一排驚嘆號表達我有多替他開心;J 打給我說他受不了壓力又離職了,我為他重複地跌倒再爬起感到心疼;其芸讓我視訊陪他散步在英國街頭,聊著異地生活的悲喜,我覺得我們好像又並肩走回了富錦街。
共感小至,室友讓我欣賞他新買的花花、鄒跟齡展示他們的廚藝成果、學妹發了散步回家路上捕捉的晚霞限時動態、蓓微微抱怨新人際圈的窘境。無論我回以一聲笑、一個愛心符號、一小段話,都是我有片刻與之心意相通的證明。
打從心底因一個人的快樂而快樂,因一個人的悲傷而悲傷,透過分享與回饋,我們與愛人連結彼此。我覺得這樣很好。

漣漪
在我過去認識的人當中,有幾位後來成了公眾人物。每每看到握有比一般人更大話語權,卻也有更厚重的包袱的他們,努力傳遞自己的想法,公開表達立場,積極進行公共倡議,我都真心好為他們感到驕傲(明明與我無關)。
積極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他們是如此帥氣真誠而耀眼!他們的言語就像拋擲進湖水的大石,濺起的大量水花在空中閃爍著太陽光,映在眾人眼底如畫,適合掛在各自的房間裡展示收藏。
我這輩子大概不會成為那種 Google 搜尋得到的名人,說出的話更不足以撼動社會。但在這個社群網路蓬勃的時代,安迪沃荷口中「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那個未來,或許正是現在。
今年年中,我在 Threads 發了一篇指出婚禮習俗中的各種性別偏見的貼文,至今累積了 18 萬次瀏覽,其中有好幾則留言告訴我,他們最近正準備結婚,我的貼文恰好幫上了忙。
記得那時雷讀完所有留言後對我說:「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的感覺很爽吧?」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向湖面拋出了石子,儘管只是能一手握起的大小,還是激起了零星水花,這般初體驗令我心緒湧動,久久未平。
不過,關於話語影響他人的力量,對我來說最深刻的,還得是從親近之人身上看見的化學反應。
九月某個飯局上,在聽著朋友們傾吐工作苦水、默默啃了 16 隻蝦後,我才開口分享了我的想法(大意是「我們常以為賣命工作、犧牲生活是負責任的表現,但換個角度來說,反而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任」)。後來在十月的另一場飯局,這段話被朋友當場引述給了另一群人,聽到當下是受寵若驚。
啊,說過的話被放在心上了。闡述的觀點或鞏固或鬆動了另一人的既定想法,讓我能拉著我喜歡的人一起往好的方向前進,是一件好幸福的事啊。
為了繼續收獲這種幸福,我已準備好滿滿一袋的小石子,就算它們小到投入湖中都激不起一朵水花,我也想讓湖面上一圈又一圈散開的漣漪,抵達人們所在的那裡。
Bonus Track
這次的雜記寫了有點多內心活動,辛苦讀到最後的人了,你們值得多得到一首好歌。
雙手開始冰冷才代表真正進入冬天,從那天起我會聽這首歌,張雨生原唱也好,張懸翻唱也好,都是溫暖自己的一種溫柔方式。
記得穿得暖些,願你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