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三熱分子

Note 通知我,今天是我開始使用 Note 的一周年紀念日,畫面中的金色生日蛋糕圖樣成功製造了獎勵效果,讓我為這小小累積而竊喜。若細究這一年文字產出的頻率,仰賴文思如天啟般隨機性地降臨才提筆行文,無法穩定量產乃預料之內,冷靜想來,實在不是什麼足以掛齒自傲的成果。

然而無論自評滿意度幾分,收下這塊蛋糕後,我還是會繼續寫下去,畢竟這是我少數堅持進行超過一年的事情。

我患有典型三分鐘熱度的症頭。三分鐘在現實情況中可能代換為三個月、三星期、或是三天,歷時不一,全看緣分。每每又開啟一條生活的新支線,我總自問又自答,「這次會持續多久呢?不曉得。」

幾年前,我曾花上整個假日在北車後站東奔西走,購齊了一整箱製作蠟燭的材料與器材,回到家 DIY 了兩次後,便將那裏頭價值好幾千塊的箱子給封存了。像這樣缺乏毅力、輕易放棄的劇情,在我從小到大的經驗中總是重複上演。

從元旦起始的日記最多只會寫到三月初,持續記帳的最久紀錄是兩個月,新買的保養品只有前兩週會認真擦,書櫃擺滿只讀了一章的語言學習書,交友軟體滑二休五,YouTube 上傳四支 vlog 就停更,以及數不清的自媒體計畫、學習計畫、運動計畫胎死腹中。三天打魚,十天曬網,更多時候曬了網也就不收了,情節嚴重,罄竹難書。

全怪我火力不足,在每一次退熱冷卻的時刻,難免萌生罪惡、羞恥、失落之情。罪惡感源於對初始狂熱的背叛,羞恥來自憶起熱忱在沸點時的自信膨脹,失落則是又一次意識到,熱度只有三分鐘的我,這輩子高機率是燒不成什麼名貴大器的。

好在我的罪惡感本身也是三分鐘熱度,連自責都很擅長半途而廢。於是過沒多久,我又會煮滾一鍋新的湯底,以新計畫或新愛好下鍋添料,再大吃特吃直到湯涼了、膩口了為止。

前陣子B約了我和H聚餐,名義是討論做些有趣的共同計畫,聽完他的初步構想,我好奇問為什麼要找我們加入,明明他一個人似乎就能實踐。
「因為我是一個三熱的人。」B的自創簡語我頭一次聽,卻一聽就懂。
「可是我也很三熱。」我馬上學以致用。
「可是我也是。」H跟上,語畢三人相視大笑。

想起另一位朋友L,去年在邊工作邊準備的情況下成功申請上了英國的研究所,他宣稱這是靠著他的三分鐘熱度、一鼓作氣申請到的,這樣的勵志故事簡直是三熱同胞的楷模與救贖。這麼一來,或許我、B和H這個三熱組合,真能一起做出些什麼也說不定?

來自L故事的啟示,我暫且相信,也只能相信。人生太長,我還得靠著無數個三分鐘繼續活下去。

いいなと思ったら応援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