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的青春失了火?
2010年代在台灣紅極一時的畢姓歌手,在近日公開與前公司商業糾紛,社群平台也陸續傳出諸多不堪的私生活歷史後,暖男形象徹底翻車。昨晚在 Threads 上得知消息,我開啟吃瓜群眾的八卦本能,馬上和曾經身為畢姓歌手死忠粉絲的朋友E分享。
想當然,E老早就看到新聞了,雖然已「脫粉」好一段日子,但在看到偶像血淋淋的黑料爆卦後,想起國高中時期追星的種種回憶,他心中的百感交集在臉上顯露無遺。
「我的青春失火了⋯⋯。」E半開玩笑地裝著哭腔,以一個笑中帶著無奈的複雜表情回應我。
曾經愛的,信的,錯了,背叛了。青春的大火,是點燃現在式的火種,燒名為過去式的房。藝人演唱會簽售會場場出席,三層透天厝附車位;資深粉絲珍藏合照,甚至不惜跨海追愛,再加蓋前庭院後花園。越是灌注曾經的時間、金錢和心力建造的華房,大火襲來,燒得越是猛烈。
好在塌的僅僅是青春年少時蓋的房,現已移居他地、入住新屋的人們,或許只能讓自己這麼想。他們隔岸觀自己失了火的青春,一邊在 Threads 的串文下方留下:「是我國中的偶像啊~」「以前超愛他的說」「喜歡過的人竟然是這樣,好感嘆…」一邊扳開一罐當時的年紀還沒辦法喝的飲料,感到不勝唏噓。
我那些熾熱的回憶在瞬間全都變成了黑歷史,真是太可悲了。
◊◊◊
「塌房」是追星族的術語,意指偶像在粉絲心目中的形象崩塌。*
我小時候不追星,錯過了周杰倫、蔡依林等華語天王天后天團誕生的西元 2000 年代,家裡電視也沒安裝第四台,看不了時下當紅偶像劇和綜藝節目,僅能從同學間下課的話題攝取我缺乏的最新娛樂知識。到了少女時代、Super Junior等韓團襲捲全台、正式進入全民瘋韓流的國中時期,台灣社會仍因政治與經濟因素,部分存在著反韓情節,使我內心微微排拒南韓的「文化入侵」,到頭來什麼偶像團體都沒入坑。
正因童年從未跟上追星潮流,我得以在海內外名人陸續翻車的近幾年全身而退。那些性犯罪的、染毒的、動粗鬧事的、耍大牌的、秘密戀愛的、不倫的、上對岸央視春晚的、說自己被黃河長江滋養的,全都可以只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說說笑笑嘆口氣也就過了。
以為不追主流明星的自己永遠能在一場場風波中安全下莊。但誰叫我們生在這座島呢?不限定於偶像的廣義「塌房」,大概是我們這代台灣人都逃不過的宿命吧。
2024 年 10 月 1 日晚上 10 點 01 分,台灣創作歌手焦安溥(張懸)的手寫信上傳微博,「祝福新中國成立七十五週年,人民和睦,萬里皆安」,在小島的正中央投下一枚威力驚人的震撼彈。
這下不只青春失了火,我的現在進行式:我的喜歡、尊敬、仰慕、安全感、信念,通通一口氣燒了起來。
震驚、憤怒、悲傷、矛盾與更多的不解,交織出的龐大失落是助燃劑,熊熊烈火在我心中,在台灣獨立音樂圈,甚至在整個娛樂圈、社運圈延燒數日,久久未能撲滅。這是台灣前所未見的「塌房」形態。因為是過去積極參與社運,勇於發聲、敢於批判、樂於對話的歌手藝人,因為是人們相信某種價値而決定追隨的對象,因為是焦安溥。而如今他作出了他的價値排序。
於是火燒了 00~10 年代的女巫店與河岸留言,燒了 2013 年張懸在英國曼徹斯特演出中舉的那面中華民國旗,燒了 2014 年立法院前一支又一支的太陽花。
十多年前的張懸曾寫下一首充滿社會意識、獻給台灣的情歌,十年後卻親自放了把火,在追隨他的眾人身上烙下了諷刺的玫瑰色印記。除了大規模的燒燙傷,集體的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更讓我們惶恐難安地擔心著,下一株霸道赤紅的火苗又會從哪裡猝不及防地竄出,燙傷已經拱手交出的一顆顆脆弱心靈。
你是我生命中最壯麗的記憶,
我會記得這年代裡你做的事情,
你在曾經不僅是你自己。
◊◊◊
偶像塌房,信仰崩解,螢光幕前的眾星殞落已不算罕見,而現實有時還比娛樂新聞更加殘酷。日劇《重啟人生》中,女主角小學時期喜歡的可愛男同學加藤,長大後走鐘成了在卡啦OK熱唱〈粉雪〉的油膩大叔,令曾喜歡過他的女同學們都感慨萬千。
誰的青春沒失過幾場火?兒時暗戀過的斯文同學,多年後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圈做些違法亂紀的事。青春期的曖昧對象變成某親中政治人物粉。曾經欣賞的朋友,也從裡到外長成了自己無法認同的樣貌。見證了你我他一次又一次的失火,面對昔日的戀愛對象也好,欣賞崇拜的人也好,偶像明星公眾人物也好,大概都如加藤同學主題曲〈粉雪〉的歌詞所寫,「僕は君の全てなど知ってはいないだろ(我對你的一切都一無所知)」

◊◊◊
聊完畢姓歌手熱騰騰的新聞,我好奇地問朋友E,當年究竟多愛畢?「國中的精神支柱。」E用詞之強烈,令人絲毫不會懷疑他曾經的心意。他向不熟悉追星文化的我解釋,青春時期的追星通常對粉絲具有特別的意義,那會是生活下去的動力。當生命單純到只有讀書和追星兩件事時,「會覺得我的偶像都這麼努力了,我也應該繼續努力才行。」
這話題似乎勾起E不少青春記憶,他開始細數從前追畢時期收集的各種戰利品,簽名明信片、簽名專輯、簽名海報、雜誌刊物等等,多到我記不清,我問他,「那這些你都還會想繼續留著嗎?」
「還是會好好保存的吧,」他說,「都是曾經珍貴的回憶。」
我曾是成功的粉絲,後來卻成為失敗的粉絲。
現在,我想成為一個,有所成長的粉絲。
青春失的火有天總會滅,燒盡的煙灰碎片隨風而逝。然而到底是人生最獨特的時代,帶給青春的那些燦爛美好真實發生過,在大火焚燒過後,有些人選擇偷偷藏起留有一絲依戀的餘燼,那是塞在書櫃側邊的演唱會海報,收進抽屜的拍立得,和 Instagram 後台的典藏貼文,選擇不抹滅他們陪伴過的證明。
就算青春失了火,還是可以坦蕩、不感到羞愧地回頭翻閱過往的記憶,還是能向前擁抱下一個進入生命的美好可能。就算青春失了火,也不必失了再相信一次的氣力。
而此時的我,耳機裡仍舊播放著我最喜歡張懸的那首〈親愛的〉,聽十七年前的他在我耳邊唱著:「在乎的人,要傻傻地愛;經歷的事,就慢慢地來。」
* 註:「塌房」應為中國追星用語,台灣追星圈許多術語是直接挪用中國用法,故於本文中有意識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