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出し画像

“文艺”//2023年1月17日

忙,忙到说不出话来。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因为要发一笔奖金而忙碌起来,本来以为可以拖到年后的事情,年前解决不了,但却要做一堆额外的本来不必要做的工作。好吧,如果这样就能让大家感觉过年会过得更快乐,那也挺好。

之前提到过的考核方案,当初提出要根据业绩指标进行考核并且要比往年多拉开一些差距的领导,看到了我们的方案后又开始摇头,说感觉这样伤和气。啊?然后提出要开表彰会、评先进(主观,不依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先进个人发一笔不算太小的奖金。啊?感觉不食人间烟火,不体恤“民情”。究竟是哪一种更加“伤和气”呢?哪一种虽然拉开差距但也公平公正起到一些激励作用,又是哪一种只凭主观臆断和高风亮节最后谁也不会快乐呢?

早上吃了...吃了......不记得!

中午吃了...吃了......不记得!

但是晚上拍照了所以还记得,是芸豆炖土豆和熏鸡。拍得太难看了我是不会发照片的。

今天一位本该在家休产假的同事突然冲入办公室,热情地为我们分发喜蛋礼盒,非常有活力。记得她回家之前,明明已经快要临盆,但是整个人除了腹部鼓起来,身体的其他位置完全没有任何变化,这次回来更是完全跟怀孕之前没有任何区别了。不由得感叹人与人的体质真的是不一样,有些人花大量时间精力来调整恢复体型体态,还可能好几年无法恢复,而有些人就真的不需要。并不是有意,但一瞬间冒出了这个人这样的精神状态完全可以回来上班的想法,这人的精气神完全和一旁算税算到麻木的我形成鲜明对比,感觉我也应该回家修养身心。

不过生孩子带孩子的辛苦完全不是我这种没经历过的人可以想见的,身体的虚弱劳累及各种不适,应对孩子的精神疲乏,家庭身份和家庭关系的转变,陡增的生活压力,想想都觉得太难。所以更加佩服这位同事,不管回到家后是否有着重重困难与压力,但在人前能够展现这样的状态,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晚上下班回家路上,发现马路边的树木上挂满了灯笼。

不得不说真的很喜庆,有种确实要过年了的气氛。烟花爆竹不能放了,增加些绚丽欢乐的光污染也不是不能接受。

很多年前有人送过我读库的笔记本,精致好看,送人相当实用。对读库本身一直了解不多,今天偶然的契机看到了,想起看到过朋友发相关内容于是借来账号看一下。感觉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没有花钱买会员就完全无法浏览里面的任何内容的内容类app。直接被堵在会员订阅页。今日得以一窥究竟。

百度百科概括精准:“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app做得相当简洁,下方就是“首页”“读”“视”“听”“我”。读视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包含任何花里胡哨的功能,纯内容输出。一篇阅读作品篇幅不定,但大概算下来怎么也要五万字起步;一个视频作品,除了每日更新的五分钟小视频外,基本都是一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一个音频作品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量级,并且只能听,不会附上全文文稿。先不说内容本身怎么样,这个内容的量级和呈现方式确实让人心生好感。

有一个叫做“六进制”的音频栏目,回家路上和饭后闲坐听了其中一期“李星宇:想让全人类听到的六种声音”。一位“声音空间设计师”,在亚马逊大森林,在冲绳,在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地方,录下了一般情况下人耳注意不到收听不到的一些奇妙的声音,聊着这些录音背后的故事。切叶蚁会把树叶切割下来,运到巢穴中,待树叶腐烂成为养料,吃树叶尸体上长出的蘑菇;在只能使用帆船在海上航行的年代,座头鲸可以让声音穿过几乎半个地球来进行对话。一个小时十四分钟,完全没有感到无聊或厌烦,饶有兴趣地听了下来。

读了一点点特辑《文学的故乡》中毕飞宇的部分。前面三分之一是访谈整理稿,叙述了这位当代作家关于自己祖先、故乡和家庭的思考,以及这些“根源”是如何影响一位作家的写作;后面三分之二是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品。访谈只来得及读了一点点,题材很感兴趣,看这位作家讲他从小旺盛的好奇心,以及长大后得不到满足的好奇心内化成为写作的内核。后面放了六篇代表作这个做法实在是很好,如果购买实体刊也这样呈现的话可能还是不太对劲,但是在app上这样真的很不错。

啊啊,等我再多看看,一般来说这种“文艺”的东西看多了会腻。但现在的兴趣还非常浓厚,说不定会试着订阅看看的。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サポートをしてみませんか?